民营运载火箭发射再失败,“中国马斯克”之困

图片[1]-民营运载火箭发射再失败,“中国马斯克”之困-百货之家

文/李金子

来源:燃财经(ID:rancaijing)

2019 年 3 月 27 日 17 时 39 分,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再次目睹一枚火箭的坠落。

由民营火箭公司零壹空间发射的 OS-M 首型运载火箭暨“重庆·两江之星”号,在发射后 50 秒左右,火箭一二级分离后姿态失稳,在肉眼可见的范围内出现下坠,发射失败。与火箭一起坠毁的,还有来自民营卫星公司零重力实验室的灵鹊一号B星。

零壹空间方面表示,关于本次发射失利的消息暂不通过官方对外公开,零壹会重新归零,砥砺前行。

这是我国民营火箭公司第二次尝试发射具有入轨运载能力的火箭,此前,另一家民营火箭公司蓝箭航天曾于 2018 年 10 月 27 日尝试发射国内首枚民营运载火箭“朱雀一号”,同样发射失败,火箭一二级工作正常,整流罩分离正常,三级出现异常。

随着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,在政策红利、资本红利、技术红利的多重刺激下,一批像零壹空间一样的创业公司把目光投向太空,对标 Space X,打造中国版“马斯克”。而随着国内民营航天公司向太空发起的挑战纷纷失利,“中国马斯克”的故事也需要更多耐心等待。

商业运载火箭的二次失败

按照发射惯例,火箭升空后 10 分钟后方可由官方宣布发射情况,对于“重庆·两江之星”号来说,这一流程似乎可以省略——发射约 50 秒后,在人肉眼可见的范围内,火箭即出现姿态失稳,二三级火箭掉头坠落。

目前,发射失利的具体原因尚未官宣。

(发射视频截图)
(发射视频截图)

有航天领域相关人士告诉燃财经,零壹空间此次的技术方案在几个关键环节都面临考验,但没想到,在一二级火箭分离的第一“坑”上就栽了。“零壹在 12km 处进行了一二级火箭分离,12km 处于最大风带,在这个高度分离本就犯了大忌。”

有投资人估计,本次发射失利,不算前期研发成本,箭体本身+发射服务造成的直接损失大概在 6000 万人民币左右。而据本次发射唯一载荷提供方、零重力实验室总经理张北介绍,此次搭载“重庆·两江之星”号的“灵鹊一号B星”成本在百万级,发射失利或许导致零重力实验室的卫星组网计划延期1-2 个月。好在,经济方面的损失由保险公司共同承担。

(“灵鹊一号B星”同系列的“灵鹊一号A星”)
(“灵鹊一号B星”同系列的“灵鹊一号A星”)

“本次发射并非毫无意义,零壹空间跑通了前期火箭设计生产、供应体系以及后期发射服务的全流程。”张北称。

作为零壹空间A轮的投资人,李贝(化名)被邀请去发射场观看此次发射,亲眼见证了火箭陨落的一幕,“好在发射业务只是零壹四大业务的一部分,M系列又只是发射业务的一部分,对主体经营影响没那么大。

此次发射的“重庆·两江之星”号为四级固体发动机串联运载火箭,是零壹空间 OS-M 系列运载火箭的首型产品。火箭全长 19m,起飞重量 20t,是零壹空间第一枚具有入轨运载能力的火箭。

图片[4]-民营运载火箭发射再失败,“中国马斯克”之困-百货之家

  此前,零壹空间曾成功发射两枚 OS-X 系列探空(指不进入绕地轨道)火箭。

零壹空间方面此前曾向燃财经介绍,OS-X 系列火箭主要用于先进空天技术的验证飞行试验,满足客户的亚轨道试验需求,为运载火箭的发射提供技术验证;而 OS-M 火箭则为采用固体燃料的廉价小型运载火箭,主要用于发射 500 公斤以下的小型卫星。

据界面新闻报道:OS-X 系列火箭首飞成功后,零壹空间 CEO 舒畅曾表示,该系列火箭订单已排至 2019 年,OS-M 系列火箭订单则排至 2020 年;到 2020 年,零壹空间预计将实现年产 20 发以上 OS-X 系列火箭和 30 发以上 OS-M 系列火箭的能力。

但现在看来,成功将第一枚具有入轨运载能力的火箭送上天,才是零壹的当务之急。

商业火箭的生意经

所有关注民营航天的人都在等待着,谁将第一个把具有入轨能力的运载火箭成功打入太空。

去年几家创业公司都瞄准了“首枚民营商业火箭”,纷纷抢发探空火箭。今年,头部火箭创业公司也暗自较劲,争夺“首枚民营入轨火箭”的头衔。

究其原因,与火箭这门生意的商业逻辑有关。

作为目前连接人类和太空的唯一运载工具,火箭这门生意的商业逻辑是:研发具有运载能力的入轨火箭,通过把载荷送入预定轨道,收取一定的运输费用。对于火箭而言,进入轨道之后才有运载能力,火箭这门生意才能形成商业闭环。

因此,研发具有运载能力的中大型火箭、把微小卫星运入近地轨道,是包括蓝箭航天、星际荣耀、零壹在内的民营公司的共同目标。

继蓝箭、零壹之后,星际荣耀把发射首枚入轨运载火箭的时间定在今年四月底到五月初,一旦发生成功,星际荣耀就将成为中国商业航天史上被铭记的那家公司。

此前,星际荣耀与零壹空间曾分别成功发射 2 枚固体亚轨道探空火箭。

(星际荣耀“双曲线 1Z”亚轨道固体火箭发射现场)
(星际荣耀“双曲线 1Z”亚轨道固体火箭发射现场)

所谓亚轨道,是指在距地球 35 到 300 公里高空进行飞行,超过这个高度才是轨道飞行,而国际空间站的运行轨道在 400 公里左右,在亚轨道飞行时仍受地球引力的牵引。

成都海成投资有限公司合伙人刘余魏介绍,亚轨道探空火箭主要用于先进空天技术的验证飞行试验,满足客户在大气物理试验、旅行、农业服务等方面的需求,在他看来,亚轨道试验这一细分市场,是比入轨运载火箭更现实的一片蓝海。其投资的吉林进取空间,正是瞄准这项业务。

“马斯克们”的中国式困境

把火箭送入轨道,到底有多难?

有业内人士告诉燃财经,探空火箭和入轨火箭的区别,就像幼儿园和大学。“亚轨道意味着不用达到第一宇宙速度,不用打造得那么结实,成本相对较低。”国际问题时事评论员、军事专家董健告诉燃财经。

两者的差距从体型上也可见一斑。与跟起飞重量高达 500 吨左右的多级猎鹰 9 号相比,总重不超过 10 吨的单级亚轨道火箭们像个“小朋友”。

图片[6]-民营运载火箭发射再失败,“中国马斯克”之困-百货之家

开拓太空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胆的创业。虽然 Space X 在成立之初也经历过几次失败的发射,但在中国,这项生意面临着更多的现实问题。

在刘余魏看来,与 Space X 相比,中国马斯克们在创业动机、资本支持、技术背景方面都不占优势。

Space X 最初并不是为了做运载火箭,马斯克的终极构想是构建天基互联网,后来演变成了著名的星链计划,共计发射 12000 颗通讯卫星,提供可达 1GB/s的上网速度。在星链计划的实施过程中,马斯克发现最大的成本在于火箭运输,由此倒推了 Space X 如今的主营业务,刘余魏介绍道。

“但在中国,还没有人敢提出要构建天基互联网,现有的卫星公司做的大部分是遥感卫星。”

图片[7]-民营运载火箭发射再失败,“中国马斯克”之困-百货之家

资本方面,业内一个共识是,商业航天是一个高投入、长周期、高风险的活动,即便是埃隆·马斯克,在最初也经历了三次发射失败,一度濒临破产。但“中国的资本市场不支持梦想”,跟美国不同,中国 VC 大部分是短线投资,“钱投进去了,马上就追问回报。”

业内有传闻,国内某基金合伙人曾宣称:不管用什么方法发射,谁先打上去我投谁。刘余魏认为,零壹和蓝箭此前赶着发射,不排除是为了服务于融资,做出妥协。“现阶段,各家火箭公司都没有形成初始服务能力,谁家先入轨成功,谁就确认头部位置。”

至于人才队伍建设方面,中国的马斯克们也不具备 Space X 起步时的优势。

Space X 的成功与埃隆·马斯克搜罗了大量足够优秀的人才密不可分。马斯克不仅挖到了曾在麦道飞机公司主持“大力神”火箭的工程师 Chris Thompson、美国最大的引擎制造商 TRW 的液体推进器专家 Tom Muller、波音公司发射总工程师 Tim Buzza,还有大量来自美国航天界的工程师。

2008 年之前,Space X 的猎鹰一号连续三次发射失败,马斯克卖掉了房子、飞机、跑车之后,Space X 依然濒临破产,最后是 NASA 主动抛出橄榄枝——一个 16 亿美元的大订单。

NASA 不仅将发射任务委派给 Space X,还将人才、技术等向 Space X 进行转移,免于其重复进行先期的技术研发,Space X 这才打破波音和洛克希德·马丁公司的垄断,一举成为航天新贵。

但对于中国民营火箭公司而言,人才从体制内院所流向民营企业,面临着中国式困境。去年的张小平事件,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。

这涉及中美本身的商业航天基础和环境。

“美国 NASA 是靠国会拨款,他们认为拨款运营效率不高,所以谋求市场化手段。”本质来讲,NASA 与 Space X 并不构成竞争关系。

但情况在中国则不同。1998 年前后,中国航天科研体系改组为企业体制,中国航天的主要科研力量——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,已经成为从事经营活动的企业实体。

就像 Space X 可以使用 NASA 的技术和人才,但却不能使用波音和洛马的技术和人才一样,中国的民营航天公司也不可以使用两大科技集团的技术及人才。

有从业者告诉燃财经,虽然国家对民营航天是支持和鼓励的态度,但具体到掌握供应链和核心技术的两大集团,对直接产生竞争的民营航天公司却算不上友好。

据多名业内人士称,曾有一份文件禁止航天系公司给民营公司提供供应链配套设备,虽然后来文件被追回,但不少内部人士已传阅过该份文件。

两大科技集团在 2017、2018 年分别推出的快舟、捷龙系列小型固体运载火箭,更是直接对标商业航天公司的主营业务,快舟此前已成功将载荷送入轨道。

“圈里甚至有传闻,鼓励这几家民营公司,是为了放几条‘鲶鱼’进来,刺激国家队,让他们有危机意识。”一业内人士向燃财经表示。

而在刘余魏看来,商业航天是全球竞争,不存在政策护城河。“比如丹麦的卫星,可以拿到中国发,也可以去美国发。”

正如天仪研究院 CEO 杨峰此前曾公开表达的那样:火箭是一个赤裸裸的竞争市场。客户并不在乎你是大火箭还是小火箭、大厂商还是小厂商、固体还是液体、国内还是国外、可回收还是不可回收等问题,只在乎时间、成本和可靠性。

对于这些民营火箭公司来说,只有真正造出稳定可靠、成本低廉的入轨运载火箭,中国马斯克的故事才能继续讲下去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0 分享
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